四月的皖西南大地,处处春意盎然。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农行安庆潜山支行以金融“活水”浇灌特色产业,创新推出“金融+特色产业+经营主体”服务模式,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让一个个传统“土特产”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招牌”。
破茧成蝶:科技赋能传统蚕桑业
在潜山市槎水镇中畈村的智能养蚕示范基地,崭新的现代化养蚕车间里,12层立体蚕架整齐排列,温湿度自动调控系统正在精准运行。谁能想到,这个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的富裕村,2016年前还是大别山区的一个贫困村。
“2021年以前,我们村虽然有2000多亩桑园,但养蚕户只有40来户,都是小打小闹。”中畈村党支部书记杨红旗回忆道。传统养蚕方式受季节限制,一年只能养三季,且劳动强度大、收益低,年轻人都不愿意干。
转机出现在2021年夏天。农行潜山支行乡村振兴工作队驻村调研后,针对蚕农“短、频、急”的融资需求,创新推出“惠农e贷”金融服务方案。“我们采取纯信用贷款模式,全流程数字化操作,农户通过手机银行3分钟申请,1分钟放款,最高可贷50万元,随借随还。”农行潜山支行客户经理江扬介绍。
村民杨海云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21年11月,他通过手机银行申请到20万元贷款后,用于扩建蚕房、引进优质蚕种,当年就养了六季蚕,收入翻了一番。
在金融“活水”的滋养下,中畈村的蚕桑产业实现华丽转身。2023年,村里与安徽鑫缘天柱茧丝绸公司合作建起现代化养蚕场,养殖周期缩短至20天,年产鲜茧60吨。截至目前,农行已向该村授信1000万元,发放农户贷款500余万元,带动全村500多人从事蚕桑产业,2024年总产值突破1000万元。
点“蒌”成金:小作物成就大产业
“中国瓜蒌看安徽,安徽瓜蒌看潜山。”在被誉为“中国瓜蒌之乡”的潜山市,一颗小小的瓜蒌籽,正演绎着“点石成金”的产业传奇。
走进满园春农业科技公司的育苗基地,技术人员正在精心培育优质瓜蒌种苗。这家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省级龙头企业,2024年产值突破1.2亿元。“我们公司2014年起步时,就是靠着农行400万元贷款发展起来的。”公司负责人倪五九感慨道。
十余年来,农行潜山支行始终陪伴企业成长,不仅配备专属客户经理提供“一对一”服务,还针对产业链各环节创新金融产品:为种植户推出“惠农e贷”,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科技e贷”,为经销商开发“商户e贷”。
梅城镇瓜蒌种植户胡志强算了一笔账:“现在公司保底收购价是每公斤30元,我家10亩地年收入15万元,加上分红,一年能多挣2万元。”目前,满园春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已带动周边60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为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农行潜山支行组建5支乡村振兴工作队,配备移动金融服务终端,定期开展“千乡万村”走访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向瓜蒌产业投放贷款1.5亿元,支持潜山市发展瓜蒌种植6万亩,年产值达20亿元,带动1.2万余人就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凤舞山乡:生态养殖闯出新天地
在黄铺镇夏冲水库家庭农场,返乡创业的金结来正在鸡舍里忙碌,工人们将一枚枚“夏冲”牌有机土鸡蛋打包装箱。“这批货要发往上海,客户还是从农行‘农银商城’平台下单的。”金结来笑着说。
2012年,金结来夫妇放弃外地打工回乡养鸡。在农行潜山支行先后120万元贷款支持下,金结来夫妇的养殖规模从最初的300只发展到现在的年出栏2万只。“手机点一点,贷款到账;手指划一划,产品出山。”金结来用自编的顺口溜形容农行的金融服务。
更让金结来自豪的是带动了周边村民共同致富。10余年来,他的养殖场先后帮助8位村民脱贫,为5位村民提供了稳定就业。63岁的李小海已在养殖场工作5年,每月工资3000元,他说:“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还能照顾家里。”
如今,“夏冲”牌土鸡蛋不仅获得了有机农产品认证,还通过电商平台畅销长三角,年收益超40万元。今年,金结来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引进智能化养殖设备,把品牌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金融创新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从智能养蚕到瓜蒌全产业链,从生态养殖到电商销售,农行潜山支行用金融之笔,在潜山大地上描绘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我们以创新为引领,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农行潜山支行负责人介绍,该支行还创新推出“银行+担保公司”服务模式,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助力潜山更多的特色产业朝着“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截至2024年3月,农行潜山支行累计投放特色产业贷款2.4亿元,重点支持生态养殖、瓜蒌、茶叶、油茶等特色产业,服务范围覆盖全市16个乡镇,惠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70家,带动超2万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8000余元。
农行潜山支行表示,将继续深耕“三农”领域,以金融创新激活乡村发展动能,让更多“土特产”变身“金招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金融“活水”与特色产业交融共生,正奏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王保国)
(责任编辑:吴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