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青海省政协文史馆迎来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青海省西宁市虎台小学“红领巾讲解员”。他们带着对历史文化的热情,通过馆校合作的新模式,开启了一场生动的文化传承实践。
作为青海省政协文史馆与青海省西宁市虎台小学馆校合作的重要实践,“小小讲解员培育计划”通过学生实地讲解、自主探索等形式,架起校园与文史场馆的桥梁,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小讲解员们在文史馆不仅系统地掌握了青海的省情、人民政协发展历程等内容,更通过“山青水绿的地方——江河源头 生态高地”“在那遥远的地方——民族聚居 和美共荣”“挺起脊梁的地方——信念之光 力量之源”三大单元展区的沉浸式学习,生动讲解野生动物保护成果、青海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等内容。将展馆的历史照片、文史资料转化为鲜活的历史课堂。“学生讲解为场馆增添了活力,严肃的文史内容通过他们的表达更显生动,社会价值和效应显著提升。”青海省政协文史馆讲解员蔚佳君表示。
西宁市虎台小学通过每周五的社团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文史馆、博物馆、图书馆及非遗馆,开展本土知识学习与讲解实践。学生需自主撰写讲解词,理解后再进行讲述,而非单纯背诵。在青海省政协文史馆的首场讲解中,学生们克服了理解政协知识、记忆历史事件的初期困难,通过与家长查阅资料、教师口述故事等方式,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同龄人易懂的语言。这种突破传统课堂的思政教育成效显著。“虽然刚开始会觉得这些文史资料理解起来特别困难,但通过和老师、家长一起查阅资料,我不仅记住了知识,更爱上了青海的历史。”小讲解员孙奕凡分享道。
此外,学校在校内还打造了“两弹一星”主题场馆、祁连山生态长廊等场景,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开展讲解演练,进一步锻炼表达能力与胆量。
青海省政协文史馆与虎台小学的合作,突破了传统思政课堂模式。让学生们有了不一样的收获,“虽然我不是青海人,但讲解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更深的热爱。”来自陕西的小讲解员林俊泽感慨道。
文史馆通过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政协文化、家乡发展历程;学校则依托场馆资源,将知识科普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这种合作让学生从‘听众’变为‘讲述者’,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热情,也通过孩子们童真的视角,让政协文化、青海发展史更贴近大众。” 西宁市虎台小学老师周颖说。
此次馆校合作不仅是“让文史资料活起来”的生动实践,更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文化传承的种子。“这种馆校合作不仅仅是为学校提供了一个思想教育共享阵地,更是以年轻视角重构了文化传播的路径,而学生们的讲解让我们展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也得到了延展。”青海省政协文史馆副馆长张志荣指出。
随着更多青少年加入讲解队伍,青海的历史文化将以更鲜活的方式薪火相传。让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持续焕发新活力,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坚实基础。未来,双方计划拓展更多合作形式,如学期末风采展示、假期文史馆实践等,持续深化青少年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马婉婷)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