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新华街道秉承“民生聚合力,融合促发展”的工作理念,以解决矛盾问题和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推进一系列民生实事落地生根,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绘就幸福生活新图景。
以服务为基础,创新工作模式,促进治理融合
抓服务,争做“最强大脑”社工。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为锻炼社区工作者“静下来会想,站起来能说”的工作态度,新华街道立足社区工作者岗位职责,深化“综合受理、集成办理”运行机制,引导社区工作者多维度参与基层治理,从“执行者”向“谋划者”转变,搭建“我为社区治理出主意”等社区工作者“汇智平台”,组织社区工作者攻坚基层治理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社区工作者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有效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抓机制,构建“前台+后台”便民服务。新华街道深化五星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数智新华”建设,将“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从脚尖到指尖转变,形成“窗口接待—流程服务—考核监督”的工作流程。后台将常规办理事项集中列明,居民可在线提交数据,后台进行处理审核,让数据多跑路、居民少跑腿。同时设立24小时便民服务站,实现为民服务不打烊,构建“线上+线下”共享模式,实现社区服务群体全覆盖。
抓落实,做到“两抓两落”求实效。新华街道探索“自治式”“协商式”“参与式”的众擎易举治理模式,建立“问民需、知民意、理民事、解民困、听民声”五民工作法,通过“抓早、抓小”提升执行力的速度,通过“落实、落地”提升执行力的力度和准度,形成了一套听民意、汇民智、解民忧的完整闭环。同时,街道以“邻居里”为主题,着力打造楼栋新文化,通过开展邻里节、楼道文化墙等活动,重塑邻里关系,增强社区认同,使基层治理的温度和精度延伸至每一个楼栋、每一户家庭。
以需求为导向,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资源融合
坚持“三步走”,构建红色物业“新模式”。健全组织体系。将“红色物业”纳入街道基层治理整体布局,以行业统建、社区联建、选派指导员等方式,推动辖区51家物业服务企业联建共建党组织,建立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物业企业党支部”三级联动体系,织密物业服务领域“红色脉络”。组建自治组织。新华街道在益德社区率先建立“益家说”物业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主心骨”作用,牢牢抓住“关键人”、管好“关键事”,以小区老党员、退役军人、志愿者等为主体,每月联合共驻共建单位、社区民警、物业公司以实地巡查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共查问题、共商办法、共享经验。拓宽服务矩阵。打造业主大食堂等亮点,物业收缴率达到90%以上;创建红色广场、红色长廊、红色单元楼栋等,金友物业成为德州市第一家“两新”党组织打造“红色物业”的典型。“红色物业”的开展助推社区从具体事务向资源组织、调度和监督过渡,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不断促进城市社区基层治理工作深度融合、资源共享。
念好“三字诀”,激发为民基金“大能量”。聚焦“建”字,盘活集体经济。新华街道将池口社区作为试点社区,按照有协议、有管理、有项目、有公开的“四有”要求,牵头设立“新华街道池口社区微尘慈善基金”。通过“集体经济+社会资本+居民众筹”的立体化筹资体系,为社区领办的德州市豪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注入启动资金,每年在公司盈利中抽出不少于1000元注入社区为民服务基金,支持社区开展助困救急、就业创业、公益活动等项目,激活社区服务居民的“自我造血功能”。紧扣“管”字,确保阳光透明。由街道党工委牵头,社工岗、民政岗负责指导策划项目申报、监督管理资金使用情况,由社区党总支4人、企业代表1人共同组成基金管理委员会,推选5名公道正派、群众威信高的居民组成“阳光监督团”,对慈善基金接受捐赠、使用管理等情况进行全程跟踪问效,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的治理闭环。突出“用”字,提升服务效能。由网格员、楼栋长、老党员组成“民情采集队”,累计收集环境卫生、为老服务、儿童托管等民生需求,社区党总支通过事后回访、征求意见等方式,定期开展居民满意度测评,确保服务实效。配套推出“公益积分银行”制度,鼓励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等专业社工、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服务次数累计可兑换物业费减免、停车优惠等福利,有效推动慈善帮扶从单纯物质救助向精神、心理等全方位服务转变。
做实“三到位”,畅通阳光议事“直通车”。议题征集“广”纳言。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等线上意见箱、网格员入户等线下渠道,常态化、无死角征集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对确定的阳光议事内容,提前3天通过居民微信群公布参加时间、地点等,确保人人知情、机会均等。议事过程“透”明化。阳光议事会由社区书记担任主持人,引导议事居民摆事实、讲道理,充分阐述理由依据,确保不同意见得到充分讨论,寻求最大公约数。议事结束后,当场梳理形成初步共识并宣读确认;对未能当场形成决议的复杂议题,明确下一步工作计划和时间节点,真正保证居民协商议事在“阳光”下进行。决议公示“实”打实。建立决议执行台账,明确责任人、进度表。通过“阳光议事”公告栏、线上平台等,定期公布事项进展、资金使用等情况,及时组织居民代表、利益相关方进行现场评议,把评价结果作为改进工作和考核激励的重要依据,真正形成“议—决—行—评”完整闭环,保证成效在“阳光”下检验。
以文化为灵魂,升级文教娱乐,助力交流共融
立规矩,孕育和谐新风。通过广纳民意、凝聚共识,精心制定《社区(村)民俗公约》,覆盖辖区8个社区、9个行政村,成为居民日常行为的文明标尺。依托功能完善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系统开设“文明礼仪进社区”等系列培训课程,开展幸福市集、幸福学堂、幸福食堂等活动85场次,参与居民突破2.3万人次,有效促进居民融合,构建和谐社区。
办活动,激发幸福活力。新华街道坚持“统筹规划”先行,“文化润民”并重,积极探索“红橙蓝绿”四色社区文化活动。聚焦“五为”志愿服务,积极发挥“五社联动”合作机制的作用,培育“银龄志愿服务队”“红色阅读会”“春风志愿服务队”等17个特色品牌项目。紧扣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志愿+群众”联动模式,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6场、“非遗进乡村”活动3场,惠及群众近万人。通过“服务送上门、文明种下地”的实践路径,用心解决社区治理、社会服务、困难家庭帮扶、未成年人保护等多方面难题,催化社区融合,构建共建共享、向上向善的幸福家园。
评榜样,引领文明风尚。新华街道积极践行“德者有得”价值导向,构建“发现—选树—培育”的闭环机制,让美德可感可触、榜样可敬可学,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一是让榜样“站”出来。将典型评选融入文明实践、移风易俗等日常工作中,组织社区(村)宣传队伍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挖掘群众公认的身边好人、草根模范,通过“乡村光荣榜”展示典型事迹37例。二是让榜样“融”进去。将典型选树融入各类文化场景,让榜样在聚光灯下闪耀,在掌声中扎根心田。通过“村晚”舞台上颁发荣誉证书,民俗文化节现场邀请“好婆婆”“好媳妇”讲述家风故事,真正让模范成为乡间最鲜活、最动人的风景,真正融入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让榜样“立”得住。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精心组织经验交流会、事迹报告会,鼓励榜样分享心得感悟、传授成功经验。将先进典型纳入移风易俗宣传队、矛盾纠纷调解组等公益服务一线,在具体实践中“挑担子、亮身手”,确保选树的榜样不仅“当下闪光”,更真正成为群众心中信得过、立得稳、学得了的精神标杆。
(侯明昊)
(责任编辑:贾伟)